时间:2020年9月;地点:长沙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导航: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返回第一单元,回顾北方锁钥

返回第二单元,回顾陪都生活

返回第三单元,回顾窑火兴盛

第四单元 以愿极乐

1.墓室壁画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到了汉代,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事死如事生”的时代风尚。帝王陵和贵族墓中不仅随葬了众多奇珍异宝,还在墓室中装饰与葬俗相配的图像——壁画,以福寿神仙,荫庇子孙。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墓室壁画出自西汉南越王墓(公元前122年前后)。从两汉到魏晋,壁画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有表达丧葬功能的四灵祥瑞、引魂升仙,还有宣扬死者生前殊荣的图景、时尚人物像、宴饮出行等。

唐代是墓室壁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匠师们的绘画技艺之高甚至可以填补传世作品序列中的缺环,从而辅助考古学家完整重构唐代绘画史。

五代十国继承唐风的基础上,采用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壁画的层次感。宋代以后墓室壁画渐渐衰落。而少数民族地区吸收汉文化后反而仿照唐制开始修筑墓室,实行厚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辽、金两朝。

许从赟墓壁画(左)、辽墓结构(右上)、宋代捣练图局部(右下)

女侍的形象面容丰腴,有着唐代侍女特征,服饰为典型的中原汉族服饰。其脸上所饰啼妆,是东汉孙寿引领,一直延续下来的时尚。

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yūn,美好,能文能武还有钱)夫妇合葬墓是辽代景宗乾亨四年(公元982年)的壁画墓,是晋北地区惟一的一座辽代早期纪年墓,也是大同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座辽墓。

许从赟原本在后唐(923年—936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所建)云州(今大同)任职,先后担任过银青崇禄大夫(从三品的文散官)。文散官是唐代开始设置的,专门授给不带职事之文官,以酬勤劳。还担任过监察御史(正八品下)、武骑尉(从七品)等。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唐后,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契丹挥军南下打到云州时,许从赟被俘,投降契丹,成为契丹的官。辽初对投降的汉官还是不错的,许从赟成为南面朝官,官至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司徒、上将军兼御史大夫,食邑三百户,死后赠官太傅。许从赟夫人为长沙康氏,云州都指挥使敬习之女。

辽代墓葬大多是像放大镜一样的形状。放大镜的柄是墓道,墓主人下葬后要用土掩埋,墓室呈圆形,四面和穹顶都有壁画。墓道与墓室连接的地方有一小段甬道,两避用砖砌成,有时也有壁画。

徐龟墓壁画

金代,散乐侍酒图。

金代徐龟墓壁画反映了大同地区贵族在宴饮中以散乐伴奏的场景。贵族们的宴饮不但有欢快的配乐,宴席上还要有精美的食器和饮具体现生活品味。壁画中可以看到食品种类五花八门,面食有包子、馒头、饼等,蔬果有石榴、桃、葡萄、西瓜、野韭等。侍者们或温酒备茶,或奏乐表演,以飨宾客。

图中有9位女性,离我们最近的,正在摆弄七弦古筝。我们的印象中,筝都是13弦,琴才是7弦。但仔细看,它有用来转调的筝柱,琴是没有的。

后面一排8人分作三组,从右到左,分别编号P1至P8。第一组是负责伺酒和伺茶的侍女2人。P1捧着方盘,里面有喝茶用的荷叶形盏;P2像是拿着注壶和注碗。

第二组是乐队,共4人。P3拿着拍板,P4拿着笛子,P5拿的叫“觱篥”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牧人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一般8个孔,前面7个后面1个,芦苇做嘴竖着吹奏,里面有一根簧片,利用空气震动发声。P6拿团扇的是主唱。

第三组也是侍女,P7负责做记录,P8在给宾客准备洗手的水。

东风里辽代墓壁画

2011年4月,在大同市东风里东街北侧发掘了一座圆形单室砖墓。坐北朝南,底径2.45米。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墓主人的真容像,从其相貌上判断应该是汉人。而从随葬真容像这种比较特别的葬俗判断,墓葬的年代应该在辽晚期。

东风里辽墓模型

墓室壁画可分作三层。穹顶彩绘星宿图,十分简略,仅用朱红色圆点表示星辰,星辰之间有直线连接。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天文图,认为关乎宗庙社稷,所以精密的图像是决不允许外传的。因此墓葬中的天文图仅仅做为一种示意,表现精神述求。

中间一层是影作的仿木构建筑。因为墓室在地下,为了模拟墓主人生前所住的豪华楼阁,就在石壁上画出木柱、斗拱等,称为影作。

墓室下层各面的壁画都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南壁为墓门,两侧为门卫或侍者形象;北壁多为屏风、帷幔,两侧有侍者;西壁为出行图和宴饮场景;东壁内容较灵活,多为生活场景。

南壁(墓门)

金翅鸟寓意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去往西方极乐

南壁:墓门内侧上方绘有金翅鸟立于祥云之上,在守门侍者的周围绘有火焰宝珠、犀角、象牙、银铤、祥云、压胜戟、柿蒂形物等内容。

金翅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而在佛教中则列于天龙八部护法神第六位。在印度神话中它也叫迦楼罗,专门吃迦蛇族,传入中国后成为龙族的天敌。

东壁侍酒散乐图和吉祥图

东壁:侍酒散乐的5人均为中年男性形象。黄衣服的端着托盘,盘内置两盏;后面的小胡子托一花式口温碗于上腹部,碗内放有执壶。另外一队,第一个人双手执黄色拍板;第二个人端着一盘水果。最后一个人应该还未画完,而且经过涂改,在髠发上画了幞头。地上放了一只造型别致的三足曲口炭火盆,里面有三把执壶。

吉祥图:由动物、植物、器具、墨书提诗构成。鹿(禄)、龟(寿)还有莲花等等都有吉祥的寓意。图上有一朵莲花驮着一只斧头压在一条蛇身上,寓意压制其贪念。佛教中蛇代表贪嗔痴中的贪念。

西壁农耕图和出行图

隐现出壁画废稿残图

农耕图在左上角。两人耕种,身后有一位挑担来送饭的红衣妇女。第二行的农夫头戴毡帽,手扶耧车(一种畜力条播机,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西汉公元前2世纪左右发明),在田间播种。

出行图占据的画面较大。上方展现了驼车出行的场景。双峰骆驼拉着黑色车厢,硬山式顶(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有利于防风火),门两侧档帘高挽,车厢前后都有黑色凉棚。车夫行走在骆驼右侧,右手执缰,左手执鞭,回首对骆驼呵斥。下方展现了骑马出行的场景。赭色大马鞍辔齐全,颈部有红色缨穗,马尾绾结,作奔走状。车夫也在右侧,左手执缰,右手执鞭。一位侍从紧随马后,右手托一顶白色笠帽,左手持白色长巾。

北壁起居图

唐代,墓室壁画中出现了一种名为“开芳宴”或“开华宴”的图像。宋金时期特别流行,元代以后没落。画面中,男女墓主人分别坐在桌子两旁宴饮、观赏散乐杂剧,身后有侍者听候吩咐,表现夫妻和睦、恩爱。但是辽代比较特别,壁画中会刻意隐去墓主人的形象。

正中是一张有透视效果的宽大寝床。上方两层帷幕,体现了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床上有枕头、锦被和一个圆形的袋状物。床前一只口衔绣球的黑地白花猫、白地黑花犬,一只橘色的盆架和十字座毛巾架。

床两侧各立三人。左侧两人像是在准备给病人喂药,一人端碗,另一人拿着团扇,伸手去试水温。第三人穿僧侣服饰,右手执经卷,直角幞头应该也是补绘上去的,原形象为髡顶。

右侧前两人也像是在做仪式。第一人右手捏“期克印”。这是一种佛教密宗的手印,常见于明王、护法佛像。第二人左手执佛尘。第三人似女子,头戴曲角花式幞头,双手捧托盏,躬立朝向寝床。

城南云大1号金墓

一同发掘的还有一个2号墓。2号墓墓主人陈庆,官至西京大同府定霸军左一副兵马使,朝廷敕加进义校尉。进义校尉为正九品下,武官中的第四十阶,属于下级军吏。这片地区都是陈氏家族墓。虽然不知道1号墓的主人是谁,但基本可以肯定也是其家族成员之一。

东壁侍茶图(局部)

金代墓室多为方形。

东壁:侍茶图。2男侍从+6女婢。右边2人在倒茶,从执壶中倒入小盅。不再是宋代注重备茶、品茶的文艺范,而展现出一种草原风格。第二和第三组的四人分别在对话。第四组的2位男侍从侧身相对,右侧一人双手捧一唾盂。

唾盂最早始于商晚期,是贵族阶层使用的一种卫生洁具。有两种造型,一种为大口,专门用于吐痰或漱口的;另一种为小口,始见于唐代,从壁画中看,总是在宴饮时出现,有学者认为是用于为温碗换热水用的。

西壁散乐图(局部)

西壁:散乐图。一人吹笙、一人打拍板、一人吹笛子,还有一人左右手各执一件乐器。

身前方桌上罩有黄色帷幕,周边有蓝色垂带。桌上放置碗、钵、纱罩、注壶等,纱罩下扣着食品。

北壁(局部)

北壁:黄色帷幔,帐钩四枚。帷幔下绘四扇窗户,有立颊、横木。中间点缀花卉图案。窗下立两男侍从,髡发,叉手站立,袖外露一右手拇指。但是这种髠发与辽时契丹人的髠发有些不同,顶上还留了一撮。

髠发

对于汉族人来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掉头发是极大的侮辱。所以髡发在中原是一种刑罚。但对于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确是一种时尚。

民族 发型
汉族 蓄全发
回纥 蓄全发
党项 披发蓬首
鲜卑 既有蓄全发的也有髡发的。共同点是辫发。
西夏 模仿契丹,髠顶。
女真 髠前额,后辫发。
契丹 髠顶,前额留一点,两边必须留,辫发。

其中,西夏人髡发的历史最特别。他们原本以党项人居多,但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初创夏国时,为了巩固政权,与中原王朝分清界限,自称鲜卑后裔,要恢复鲜卑族的故俗,在1034年左右发布“秃发令”,要求剃去头颅顶部的毛发,将前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至面部两侧。李元昊强迫国人在三日内一律秃发,如敢违抗命令,即行处死,于是民争秃发,耳垂重环。

李元昊想效仿鲜卑习俗,但是阴差阳错模仿的是辽国的契丹族。

契丹人髠发表情包

网上找的,侵图立删o(∩_∩)o

契丹人的髡发最具特色,不仅男子髡、小孩髡,连妇女也髡。未婚少女的髡发样式:剃去前额至耳鬓沿边部分头发,其他未经剪剃的长发,在头顶用绳带结扎在一起,另外在左侧分出一小绺长发,编成发辫,绕前额再盘回头顶,压在头顶的束发上,与束发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也有剪去头顶头发或留短发,前额垂刘海,两鬓及后留长发,自然下垂。还有仅留刘海、两鬓的。

契丹人髡发的缘由并无详细的记载。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嶲(xī)、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猜测,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以便马上行止。而契丹人源于鲜卑宇文部,受到鲜卑慕容部打压,逃到松漠之间。这里沙尘频发,髡发便于打理,后来逐渐变为一种礼仪,是族属的象征。

2.安身有器

西京大同的葬俗深受契丹和女真族的影响,呈胡汉杂糅面貌。辽代早期沿袭五代之风,以土葬为主,多随葬大型魂器;中晚期流行火葬,以陶、石棺为主要葬具;金代盛行火葬,以砖室墓为主,其次为土洞墓。

陶枭首壶(辽)

许从赟墓出土。枭首、细颈、鼓腹、单眼、平底。

该器物的定名我觉得不太妥当。“枭首”这个词,本意是指猫头鹰的头。猫头鹰在商朝是战神的化身,但周以后被视为不吉祥的鸟,污蔑它出生后吃掉自己的母亲。与另一只兽“破镜”(即獍,传说生下来就吃掉自己的父亲)一样不孝。汉武帝甚至鼓励大家捕杀,将猫头鹰的尸体挂在木头桩上用于祭祀黄帝,寓意将奸恶之人斩尽杀绝。从此以后,原本被称作“鸮”(xiāo)的猫头鹰,不入鸟部,转而入了木部,改名“枭”。意思是将奸恶之人首级悬挂于木,衍生出“枭雄”、“枭首”等词语。

“枭首”就是砍头示众的意思,从最初的祭祀方式演变为一种刑法,从先秦开始到1905年废除,延续了2千年。

彩绘陶魂塔(左)、彩绘塔形陶魂盖罐(右)

辽早期,沿袭五代之风,大同地区以土葬为主,多随葬大型魂器,且体量十分惊人

彩绘陶魂塔由莲花盆,中部器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器物顶部置盆状物,侈口,斜壁,底部呈细圆筒状,中空,插入中部器身;中部器身上小下大,形似喇叭;底座呈圆形覆盆状。器身皆用黑、白、橙三色彩绘,饰卷云、花瓣、兽面纹等,亦雕刻多个花形镂孔。造型特异,雕镂奇巧,赋彩绚丽,是颇具特色的艺术品。

塔式罐是佛教陪葬器,仿舍利塔造型,里面放高僧的骨灰。一般由喇叭形底座、圆形罐身和塔刹状罐盖组成。佛教流传至我国后,一些贵族也喜欢用来陪葬,作为辟邪的冥器,保佑自己长生,里面什么也不放。往往和与它造型程式相同的枭首壶搭配使用,北方唐墓中多见,之后渐渐消亡。

上图中的彩绘塔形陶魂盖罐在早期是放置在彩绘陶魂塔的莲花座上,共同组成一件塔式罐的。但是流传后期,器形越来越大,比例失调,只得分开成两件。

定瓷白釉盖罐(金)

阎德源墓出土。小方唇,短直领,圆鼓腹,圈足。拱顶折沿盖,小圆锥状钮。白胎,胎质细腻。满釉,圈足一周及足底心刮釉。

釉色白中泛黄,釉层光亮,与大同地区随葬陶瓷魂器差别十分明显。出土时,这两件瓷罐中装有五谷杂粮,象征墓主仙去之后永远仓储禀实,无饥荒之忧,应是中原传统丧葬观念的反映。

彩绘雕花石棺(辽)

棺盖呈长方形,盖身通体饰彩绘海棠、菊花等纹饰。

辽代中晚期流行火葬,尸体焚化之后骨灰装入骨灰罐,再放进陶、石棺中进行殓葬。辽代的棺按材质分主要有木、石、陶。木棺主要为契丹族使用,石棺和陶棺契丹族和汉族人都有使用。墓棺的尺寸越大、选材和工艺越考究,说明墓主人身份越高。

棺盖呈长方形,盖前沿起云头纹,盖身通体饰海棠、菊花等纹饰;这件彩绘雕花石棺身大头小尾,棺前档嵌小门,门两侧各绘一侍从,后档、侧梆板及棺身雕刻花卉纹;棺座为长方形,座四周雕一圈花卉纹饰,棺外表施彩绘。整体造型美观精致,纹饰精美细腻。反映出当时葬俗的变化。

结 语

辽金元时期,大同再度兴盛于北方,迎来了自北魏建都平城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文化发展高峰。历经辽金元三朝营建,大同兰若向望塔寺林立,诗词歌赋文学教育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饮茶饮酒蔚然成风,衣食住行日益多样。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风情与中原汉族文化碰撞融汇,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雄宏壮美的佛教建筑,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缤纷璀璨的瓷韵艺术,妙笔传神的壁画彩绘,映射出辽金元时期西京大同的名城之姿,为我们再现了异彩纷呈的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的盛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