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6月;地点:长沙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返回第一节,回顾古希腊神话和地中海文明

返回第二节,回顾玻璃的演化历程

丝路上的钱币

一、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商周时期

处于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国,在商周时期就以海贝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其墓葬中常有出土。

海贝

1976年妇好(约公元前1278-前1245年)墓出土,当时清理出6880枚,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自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除了装饰之用,更多是当做财富的象征敛葬。

商王盘庚称贝为“好货”,用“朋来、朋亡、得贝、丧贝”等表示财富增减,买卖盈亏。从汉字结构上看,凡与价值有关的字都从“贝”,例如“货、贵、贱、赔”等等。用贝交换物品,记数单位叫“朋”,十个或二十个贝穿成一串,两串称为“一朋”。

商周时期铜贝

商代晚期出现了仿制的铜贝。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当然还有用石骨、玉、蚌等制作的仿贝来充当货币。周以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作为劳动工具,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国语周语》中记载“景王二十一年铸大钱”,时间为公元前524年。

2.先秦时期

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300年里,中原大地上诸侯列国各自发行货币,先后出现过许多种形状的铜币。有的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刀币、布币、楚币、圜币。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

齐国刀币(左)、燕国“明”刀(右上)、赵国直刀(右下)

刀币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始铸于齐国,流通于燕、赵、齐等国的一种铜币。其形状可分为齐刀、尖首刀、直刀、截首刀等种类,大体以形制精美,文字较多者为珍贵。燕国刀币常见一个大篆“明”字铭文,俗称“燕明刀”,或称“明刀”。赵刀刀身薄而直,又称“直刀”。齐刀刀身宽大厚重,是战国刀币中最精美的一种。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

左侧空首布来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右侧耸肩尖足空首布,肩、足皆为尖角状,起源于生产工具“耒”。

布币由农耕工具“铲”演变而来。这种形制的铜器最早出现于西周,当时还不是当做货币,仅仅是当做交换媒介。确切的时间一般认为是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之为空首布。

战国时期平首布币

赵国尖足布币(左上)、方足布币(中)、圆足布币(右)

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战国时代的平首布器型也由大变小,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楚国蚁鼻钱(左)、钱范(右)

蚁鼻钱上多有币文。如“咒”、“紊”、“金”、“君”、“行”、“廉”、“忻”、“贝”、“匐”、“三”等十余种,其铸量巨大,品种繁多。

楚币春秋时期,楚国行贝币。战国时期,出现了金币、银币和铜币,即《史记》中所谓“三钱”,“三钱”齐备,唯楚独有。另一个独有的,当属蚁鼻钱。楚国铜贝最开始是完全仿天然贝形铸造,腹空有齿,后来逐渐实腹平背。蚁鼻钱由此发展而来,铜锡铅合金铸造,大小不一,重的有4-7克,轻的0.5克,最轻的只有0.1克。它仅在楚国流通,而且楚灭亡后,也跟着一起湮灭于历史长河。

圆环钱

战国·王畿“西周”圜钱(左上,二级文物)、战国·王畿“东周”圜钱(左中,一级文物)、战国·齐“益六化”圆钱(左下)、战国·燕“明四”圆钱(中上)、东周国所铸圆形圆孔的圜钱(中)、战国“离石”圜钱(中下,山西离石境内)、战国“共”字圜钱(右上)、战国·魏 “垣”圜钱(右中)、秦半两(右下)

圜币又称圆环钱。应是仿古代纺轮而来(另说仿自玉璧),圆形,中有圆孔或方孔 。圜钱出土数量不及布币、刀币,但分布范围却很广,许多国家都曾铸行,主要流行用于战国中后期。圆孔圜钱多见的是魏国的“垣”字钱、“共”字钱,被认为是秦国铸的“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以及战国所封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钱等。方孔圜钱主要有秦国的半两钱、齐国的 六化、四化、镒化和燕国的明四钱、明化钱、一化钱等。

货币用于物品交换的媒介通常有两种模式:计数和称量。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典型。当时的楚国金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大量正式铸行的完全意义的金币。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黄金货币。上面印的“郢”是楚国都城名,今天湖北荆州北江陵县;“爰”为货币重量单位,相当于楚制的一斤,约250克。这些金币与西方流行的不同,称为金版或金饼更合适。属于称量货币,使用时要将其切割成零星小块,用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后进行交换。战国时期的黄金仅限于上层社会,在国与国之间当做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赏赐、大宗交易时才使用。动辄百金、千金,当时称为“一镒”。银币也不是西方流行的样式,有铲状、钣状、饼状等,但由于大小、重量、成色各地都不一样,因此也是属于称量货币。只有铜币逐步形成统一的标志,可以计枚。从蚁鼻钱的合金成分来看,并不注重其铜的含量,应该是计数货币。楚国的币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首先,黄金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充分显示其经济的高度发达,其次,有银币和铜币作为辅币,方便找零,使得货币的携带更加方便。

3.汉唐以后

五铢钱和通宝钱

五铢钱(左上)、开元通宝(左下)、大观通宝(右上)、建炎通宝(右中,折三篆书)、秦半两(右下)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建炎通宝是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所铸,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皆为古钱大珍。永乐通宝是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的年号钱。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秦、汉、唐三代是钱币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秦始皇颁布的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为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按此规定秦时1斤约16两,半两钱大约重8克。但实际上铸币没有完全收归国有,导致减重严重。

为了整顿币制,汉武帝在公元前118年开始铸行五铢钱。五铢钱正面印篆体“五铢”,背面或两面都有一圈外廓,重3.5克,直径2.5厘米。当时的铜还是相当贵重的,因此一些不良商贩就把官家发行的钱币边缘磨薄,留下铜粉。钱币上印的字和边缘的外廓都可以起到防范作用。五铢钱一直用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废止,历时739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发行了开元通宝钱,1枚直径2.4厘米,重约3.7克,10枚正好1两,进入十进衡制。铸币上印的字不再是标重,而是年号、国号等,成为一种新的体系,直到民国1916年“洪宪通宝”止,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

民国发行的钱币

洪宪通宝(左)、洪宪金币(右上)、洪宪银币(右中)、洪宪铜币(右下)

二、贵金属货币体系

中国的货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由国家发行,由国家提供信用担保,货币本身的价值远远低于可以兑换的物品的价值。而地中海世界则是一直以贵金属为标准价值参照构建的货币体系。这一发明诞生的确切原因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并列举了关于钱币起源问题的书目。

贵金属铸币有三个特征:(1)充当物品的等价品;(2)一种结算手段、保值及交易工具;(3)在国家控制下唯一认可具有上述功能的商品。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从伊朗到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发现了大量不同比例的银锭、银块和银饰品。在许多宝藏发现地,有成捆或成袋的几乎等重的金属块。最重的爱什泰莫阿(Eshtemoa)宝藏有26公斤。

1.金币起源

原始金币

爱奥尼亚地区一种完全没有图案的圆形金币可能是最早使用的原始金币。这些金币通常正面只是粗糙的条纹,背面有凹进去的图形。按照我国著名钱币学家曾晨宇先生的说法,这些凹进去的图形是当时用作验证金币纯度的试金戳记。这种解释的可信度比较高,后世验金师也通常使用打戳的方式。这些戳记被后世带有图案的琥珀金币继承了下来。

阿尔忒弥斯神庙和琥珀金币

阿尔忒弥斯神庙油画(左上)、阿尔忒弥斯神庙(左下)、吕底亚金币(右上)、其他城邦的金币(右下)
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据历史传说,这是希腊神话中阿尔忒弥斯女神的神庙。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掌狩猎与原始自然的女神,她还主管生育与保护新生儿,人们对她很崇拜。

目前最早的钱币通常被认为来自今天土耳其西部的吕底亚城邦,那里是一个农业发达并且盛产优质马匹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前后,开始铸造一种正面带有狮子头像的金币(右上)。考古学家们在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Artemision)发现了一批琥珀金币(ELECTRUM,金银合金,含银约20%),来自附近的帕克托勒斯(PACTOLUS)河和矿井。一部分按照吕底亚国王的标准铸造,另一些是希腊城邦标准,比如米利都、提奥斯、佛卡亚等。考古学家判断,应该是一次宗教性奉献的埋藏。这种金币的用途可能是向神灵的贡献,或者当做主人对下人的赏赐。古代中国的金币使用方式主要有:祭祀、对大臣/功臣/寺庙的赏赐、压胜、丧葬等,几乎不用于流通。公元前6世纪中期以后,琥珀金停止铸造,逐渐被银币取代。

2.银币的诞生

白银是贵金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两河流域早在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就已经大量运用白银作为大宗物品交易的媒介。小额交易仍然使用铜、锡、铝、大麦等较低廉的物品。而从金属块到钱币,除开多了象征国家权威的印章之外,铸币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只需称量一次即可用于支付。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加快了货物的流通速度。

铸币(brassage)的过程决定了其成本高于金属块。基本步骤有:准备金属、铸造钱范、确定的单个坯件重量、准备印模、铸造。最关键的指标是铸造的钱币在纯度和重量上达到合理的精度。我国汉代各诸侯国上贡天子用于助祭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也有精度要求。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按“酎金制度”要求,不达标的要收回诸侯、王公封地,剥夺爵位。

吕底亚造币工匠们将含有白银的矿石粉碎后与金属铅混合,置入用粘土和动物骨灰制成的钳祸,在熔炉中通过“外加热法”提炼出纯银。在合金熔炼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金属液颜色的变化来控制合金熔液的熔炼程度。接着将合金熔液注人许多小小的圆形泥质铸型(呈圆盘状)中,待其冷凝出型后,去除毛刺,便制成了铸币的坯饼。然而,冷却后的坯饼硬度大增,难于进一步加工,因此在压印时仍需再次加热,使之质地变软。在古代的许多造币作坊里,从事压印加工的工匠们身旁,多置有一个小炉,可以使坯饼保持压印所需的硬度。

压印图案和文字的模具选用的是青铜合金(铜80%,锡20%),由面模和底模两部分,皆成圆柱形,直径与坯饼相同。底模常被固定在厚重的木桩上,相当于铁砧。预热好的坯饼放在底模上,面模对准坯饼表面,用很重的锤子敲击面模柱完成压印。连续压印会导致铜制模具温度过高,使得图纹变得模糊,所以要经常涂抹动物油脂降温。这一问题直到罗马时代改用低碳的优质铁模具后才得到改善。

检测纯度,也就是贵金属含量的材料,最早是一种被称为“试金石”的坚硬含硅石料。最早见于小亚细亚地区。根据黄金在石料上磨擦时留下条痕的颜色深浅来判断,实践证明误差不超过2%~3%。该技术保证了公众对于金属铸币的信任。

3.两河流域货币

两河流域古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7世纪),钱币变得丰富多彩。首先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有的翻译成阿黑门尼德王朝),也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由居鲁士大帝创建,第一次将版图扩张到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横跨亚非欧三洲。居鲁士二世征服吕底亚,俘获大批工匠,提升了制币技术,最早发行钱币。目前存世最多的是中央发行的金币大流克,重8.4克,纯度98%;银币西格罗斯,重5.6克,1枚金币兑换20枚银币。两种钱币的图案差不多,都是国王跪射,左手持弓,右手拉弓弦(通常在公元前485年以前)或持长矛(公元前485年以后)的图案。背面是长方形印记。还有一类是各地总督仿希腊的钱币,最多见的是4德拉克马银币。

古波斯金银币

帕提亚帝国米特里达梯一世像银币(左上,前171~前138年),伊朗。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是国王肖像,背面是手持酒杯和棍棒的英雄赫拉克勒斯。
萨珊波斯沙普尔一世像金币(左下,公元241~272年),萨珊王朝第二代国王的第纳尔金币。正面带有球形装饰,刻头戴城壁冠的国王肖像,背面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坛和两位神官。
萨珊波斯阿尔达希尔三世像德拉克马银币(右上,公元628~629年),伊朗。正面刻国王肖像,头戴的冠饰为鹫用羽翼围着球体,背面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坛和两位神官。
帕提亚帝国弗拉特斯四世像银币(右下,前37~前2年),伊朗。阿尔沙克王朝。强调人物头发和须髯的表现。弗拉特斯四世曾与罗马开战,后来讲和,最终被罗马赠予的妻子穆萨所杀。

古波斯帕提亚帝国时期的钱币特征明显,正面都是面朝左的戴冠国王像,早期戴的是风帽,后演变为发帻(zé,头巾的一种)和波斯王冠。后期才出现正面的脸和朝右的脸。反面则是武士持弓端坐,边缘有希腊文。早期仅一行文字,后逐渐增多,部分有巴拉维文。帕提亚币以银币和铜币为主,银币有4德拉克马银币和1德拉克马银币两种。

罗马帝国统治时代,作为“塞琉古后波斯诸王”之一的波西斯小国在公元前80年之前铸造的钱币国王头像面朝右,头戴独特的游牧民族头领风帽“客埃巴西亚(KYRBASIA)”,前有挡风帽沿,后堕双飘带。反面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神庙,旁边立一侍者。公元前80年之后的图案则是国王面朝左,戴波斯式王冠,和帕提亚币相似。反面是祭火坛和侍者。

到了萨珊王朝时期,钱币正面都是面朝右,戴萨珊式王冠的图案,反面是祭火坛,早期无侍者。钱币外缘两面都有珠圈,中后期有双珠圈或三珠圈,两面都有一圈文字,印的是从阿拉米字母转化而来的巴拉维文,内容多是祝福语,比如“琐罗亚斯德教的忠实信徒, 神圣的 XXX 王, 波斯王中王,神的后裔”,反面常是“XXX王之火”。萨珊时期以银币居多,打造技术极好,薄如纸片,图案依然清晰。

4.古希腊货币

古希腊银币

雅典娜头像银币(左,前449~前413年),雅典的银币。一德克相当于一个劳动者一天的薪酬。
亚历山大三世像银币(中,前336~前323年),东地中海地区,四德拉克马银币。
欧克拉提德一世银币(右,前171~前135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欧克拉提德一世(公元前171~前156年在位,曾经征服印度)的四德拉克马银币。

古希腊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远距离的贸易中,也是广泛采用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进行交易。古希腊发现的第一枚金属货币实物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初。公元前6世纪中期以后,地中海沿岸的雅典、科林斯、阿提卡等是古希腊第一批铸造自己货币的城邦。很快,马其顿、意大利、西西里等都开始铸造,几乎希腊全境都普遍采用银制币(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有个除了雅典之外的第二大城邦斯巴达,他们把拥有金银看作是对勇士精神和性格的降低,因此一直使用铁叉充当货币,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为了装备一支舰队抗衡雅典接收了来自波斯的大量银币馈赠)。制造者将代表自己城邦的权威标志印在银币两面,起到了商标的作用,有效抵制了滥用和伪造行为。这一惯例延续了五百年,对于古希腊来说意义非凡。

古希腊货币上的图案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神像、圣物以及典故。神像主要是奥林匹斯神族、地方神与半神半人英雄。例如雅典钱币上印雅典娜头像,她的头盔上饰有由月桂树编成的花环和呈涡形的棕榈枝,另一面是雅典娜的象征动物猫头鹰;希腊南部的奥林匹亚城邦的钱币上印宙斯的形象;克里特岛铸币有贤王米诺斯的形象和他的怪物儿子米诺陶(跪着);西那库斯的银币上印农神波塞芬;亚历山大帝国采用的钱币图案是皇室传说的始祖赫拉克里斯。选择这些图案不仅体现城邦深厚的历史与人文传统,同时还强化了该国货币的神圣性与权威性。

第二类为城邦标志、特产等。多为动物、植物形象。如小亚细亚米利都的狮子、爱情海岛国罗德斯的石榴花、意大利希腊殖民城邦西巴里斯的公牛、西西里岛上墨西拿城的骡车和野兔。代表特产的图案有潘提卡佩姆的麦穗和鲟鱼、赫摩拉城邦的公鸡和螃蟹、科林斯使用的是双翅飞马(据传说,双翅飞马即为科林斯国王之子拜列洛芬(Bellerophon)所驯服)。其中意大利梅塔蓬图姆城银币上的图案最生动,是一只小老鼠站在麦穗的叶子上。

第三类为统治者的形象。这类图案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是色雷斯王李西马卡斯(公元前361年-281年)所督造的印着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银币,李氏曾为其部将。有趣的是,这种将帝王形象搬上货币尚属首次,在长期盛行共和、民主制度的希腊风险很高,因此他在头像上加了公羊角,表现为类似丘比特·阿蒙之子一样的半神半人。之后,在希腊化地区纷纷开始将自己的肖像铸在货币上,反映出专制政治、个人权威在迅速提升。

中亚地区金银币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像金币(左上,公元2世纪),犍陀罗(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他因推崇和传播佛教被世人所知,开创了佛教美术的黄金时代。正面是国王全身像,右手举拜火神坛,左手持戟。身穿长衣长裤,极具骑马民族特色。背面是四臂湿婆立像。
国王波塞冬像银币(左下,前185~前170年),巴尔赫(阿富汗)。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的安提马库斯·狄奥斯时期的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是戴圆形马其顿织帽的国王。背面是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
国王风神像金币(右上,公元1~2世纪),犍陀罗。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阎膏珍(迦腻色伽一世父亲,公元95~127在位)时期的金币。正面将君王的肖像刻在岩山(或云)上。两肩喷出火焰。背面是骑瘤牛、手持三叉戟的风神万德。
国王骑马像银币(右下,公元前1世纪),犍陀罗。印度塞西亚王朝阿吉利瑟斯(前57~前35年在位)的四德拉克马银币。塞西亚王朝为中亚游牧民族政权,击败孔雀王朝掌控犍陀罗地区。该时期的银币为国王全身像,游牧民族风格,携弓骑马,背面是持长枪的孪生神灵,宙斯之子狄俄斯库里兄弟。

最后一类为辅助性符号、还有运动竞技的图案,比如裸体骑士。除了代表货币重量、名称的文字外,还常有发行官员的名字、称谓;图案设计者名字;同盟成员国相互区别的标志等。

5.古希腊与钱币有关的战争

在古希腊,由于货币对商业贸易的重要性,垄断铸币即成为彰显霸权的重要途径。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波希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雅典与小亚细亚35个城邦组织了雅典海上同盟,共同抵抗波斯的侵略。因为同盟会址与金库在爱情海的提洛岛,又称为“提洛同盟”。当时地中海最强的两个国家是雅典和斯巴达。但是同盟的领导权还是属于雅典。

当时的斯巴达有希腊唯一一支职业化军队,但主要是陆军,海军力量不足。而雅典利用西劳昂的银矿建立了一支200艘三列桨战舰的舰队。所以雅典的军事力量对波斯战争最有利。另外斯巴达人不从事商业,在海外没有经济利益,而国内却有奴隶反叛的高风险,导致其政治主张是自保,所以在同盟中的威信扫地。

雅典成为同盟的领导者之后,就开始实施霸权主义。1、颁布《钱币法令》,只有雅典可以发行钱币,同盟内也只能使用这一货币。一方面统一币制(阿提卡币制)、度量衡,减少熔铸的误差与损耗,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在经济层面确立在同盟内的绝对霸权。2、对友邦实施高压政策,同盟承担两种义务:缴纳盟金或提供舰船。3、力图把爱情海打造成其内海,不许其他希腊人航行。4、将盟邦的非雅典钱币运到雅典造币厂重新打造,对其征税。

在早期,战争中雅典节节胜利,同盟内尚能维持,但后期,波斯战败,又爆发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国立衰弱,同盟金库也没钱了。西西里战争,雅典军队全军覆没之后,宣布投降。同盟解散。

下节内容更精彩:犍陀罗的佛造像